天津北方网讯:“五一”期间,天津市宁河县板桥镇崔成村,分工驻村的县教育局出资120万元修通的“文化街”穿村而过,解了出行难的村民喜上眉梢。
今年,宁河县四套班子和委办局负责人“驻村带乡促机关”,覆盖全县282个村、7000多户困难群众,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,架起了惠及民生、四通八达的条条“心路”。
驻村——
住进家里走进心里
静谧的夜晚,村委会灯火明亮。“来,大伙儿说说,对咱们村前一阶段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有什么意见建议。”4月中旬的一个夜晚,宁河县委书记李树起如约来到芦台镇张二村,跟党员代表唠家常。
“村里送孩子上学交通不方便,能不能解决?”“村里路灯啥时能亮起来?”“上网速度太慢!”……党员代表你一言我一语提出村民的难事,李树起在“民情日记”里一一记下,一番讨论后,逐一回应:由芦台镇了解周围几个村送孩子上学公交车需求的密度,争取开设专线;协调驻村的有关单位落实安装路灯的资金;找联通公司商讨加快村民家的网速。
第二天,张二村新卫生室破土动工,村公路开始浇筑硬化。“书记驻村,把我们的事过了脑子,搁在心里。”村民告诉记者。
至4月底,李树起已在这住了15天,村里100多户,全走访个遍,有四五家找了好几次才找到主人。李树起说:“不分远近亲疏,厚此薄彼,一户不能落下。”
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,宁河县组织县级和委办局负责人入百村、进万户,在两个月内,在农户家中住满15天。为了真正听到村民的心声,不准住在村“两委”成员家里。
“刚一见县领导不知道说什么。”村民付广太说,“见到树起书记家家访,感觉这次是动真格的了。试着跟书记反映看病难,3天后就有县医院的医生来义诊,不到一周就通知准备建村卫生室。”
县林业局挤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危房里办公,用挤出来的经费,扶持张二村成立了两个专业化合作社。“一个搞工程施工、一个搞观光农业,现在都运转起来了。”村支部书记宋宝良欣喜地说。
宁河县委以上带下,把解决乡镇干部“走读”问题作为突破口,建立了驻村考勤和日督查、月统计、季总结、年考评等一系列制度,明确要求乡镇干部每周工作日最多回城1天,每月入住所联系村群众家中不少于4天,联系重点户不少于百家,做到“走访不漏户,户户见干部”。
帮扶——
把群众当“家人”群众的事当“家事”
“帮扶是好事,可是光给钱给东西也不是个事儿,谁都盼着能靠自己过上好日子。”采访中,一位村民道出了心中的想法:“可别哪天干部走了,村里又成了老样子。”
在教育实践活动中,宁河县委在各级干部中逐步确立“五家”理念和做法:把群众当“家人”,把群众的事当“家事”,把群众反映问题的信件当“家书”,把群众的家庭发展当“家业”,把群众的念想当“家计”。
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刘广宝住在板桥镇崔成村的王志强家,王志强将院门钥匙交给刘广宝,让他随到随住。王家的后院种了菜,刘广宝就在这与王志强唠嗑,王志强希望再修条农田路,不修路,种的菜运不出来,谈什么增收?每晚,借着星光,刘广宝回到这个“家”,爷几个串门唠嗑,说着心里话。
东棘坨镇是宁河县的农业大镇,耕地以种棉花、玉米为主,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,耕地排灌困难。定点帮扶的县水务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勘测各村的水利现状,就安排水利建设项目听取村民意见。局党委书记吕顺岭是史庄村的驻村干部,他常说:“老百姓缺啥,我们就重点考虑补啥,给老百姓留下落实的东西!”目前,史庄村的600泵点、穿堤涵闸和6座节制闸、 1座排污干涵已近竣工,总长近1公里的穿村下水管道也将接到家家户户,项目完工后,可使史庄村2000亩耕地受益,彻底解决农田排灌难、村内排水难。
县教育局局长冯恩山住在板桥镇张子铺村张连儒家。张连儒告诉记者,县教育局出资硬化1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,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教师上门讲授种植大棚蔬菜和棉花技术,那天村民挤满了村委会的院子。说到这儿,他露出满意的笑容。
环境污染治理关系千家万户,是最大的民生。环保局为相连的岳龙镇小良村、大良村两村修了地下管网,改造电线,架起电线杆,整洁村容,给一家一户送上垃圾箱。县环保局局长方玉田告诉记者,今年,全县已关停50多家小作坊、小电镀厂和小塑料厂,否决不合规的建设项目30余个,均是化工类、燃煤类的企业,严把环保准入关,确保招商选商。
干部走在乡间小路,亮堂了群众跟着干的“心路”;叫一声房东,唤起干群的融融之情。“驻村带乡”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,宁河县各单位每天下乡的干部多了,蹲机关的少了,全县集中专项整治党员干部“庸懒散”、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;组织22个县直部门和5个基层站所负责人走进电视直播间,民主评议政风行风,窗口单位延时办公、午间办件;行政审批部门实行24小时服务,审批时限提速20%以上,把“方便工作”转为“方便群众”,让这块土地展现出旺盛的活力与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