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去夏来,渤海湾风平浪静,海河水波澜不惊,而天津布下的改革棋局,弈到了“一子落”攸关“满盘活”的时刻。
沐着晨光,迎着朝霞,5月20日5时20分,一个谐音“我爱你”的时刻,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揭牌静悄悄,但在手握审批大权的干部们心头,难免激起阵阵涟漪:想说爱你不容易。
触及权力比触及灵魂更难,改革难免有阵痛。政府自我革命,既要有“壮士断腕”的敢作敢当,更要有“妙手慧心”的善作善成。
在滨海新区,分散在18个委办局的近600人曾从事行政审批,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负责全部划转过来的216项审批事项,目前只有120多人。这意味着,18个部门、400多名干部与审批权说再见。
“发改委的审批权是不是小了?”
“不是小了,是根本就没有了!”
白冰冰递过来两张名片,一张刚成为过去时——滨海新区发改委外经商务处负责人,一张是最新的——新区行政审批局投资项目处处长。
新区发改委原有5个处管审批,白冰冰所在的处只有一项审批权:外商投资项目核准。如今他负责的处增加了29项审批权,都是从发改委、经信委、建交局等划转而来,处里的同事原都是这些单位的审批骨干。
“以前办理跨部门审批事项,颇费周折,现在我当场就可以协调,一半的事项可以终审。”同以往坐办公室不同,白冰冰的工位在行政服务大厅里,每天面对着川流不息的办事人员,面对着摄像头,被记录着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。
“编随事转,人随编走”,拒绝“收发室”“传达室”的宿命,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的审批权“货真价实”:18颗行政审批章变为1颗。
对这项看准了的改革,天津没有因利益羁绊、制度藩篱而犹豫不决。并非所有部门一开始都痛快同意审批权划转,有的拿出法律法规、部门规章据理力争;有的担心,划走了审批权,部门的“存在感”何以体现;有的直言:“你批你管你负责!”
滨海新区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是天津市决策层的共识。副市长、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与新区18个委办局一把手逐个谈话,有的谈了不止一次:“审批权不仅要交出来,监管水平还要提上去!如果审批局连审批带监管,那还要你们这18个委办局干什么?”
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,滨海新区祭起了先行先试这一利器,在于法有据中摸着石头过河,突破传统的审批模式,解决“权力碎片化”,力避冒进之忧、折腾之险。审批权的物理平移,正倒逼着“化学反应”。
“我最大的压力,其实来自原来有审批权部门的‘关注’,这是专业力量的监督,一点瑕疵都逃不出他们的火眼金睛。”大印在手,审批局局长张铁军如履薄冰,“改革没有回头箭,不允许机制的复归与反弹”。
改革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最怕顾此失彼、相互掣肘。过去“管理就是审批”,如今一颗印章管审批,各职能部门就一放了之?
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既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,又要积极管好该管的事,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、相协调。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说。
放管结合,放活不放任,管好不管死,天津勇闯深水区——
不玩“数字游戏”,推出权力清单,行政许可“一份清单管边界”。4月份向社会公布《天津市行政许可事项目录(2014年版)》,明确了政府“许可家底”,“目录”之外再无“许可”。
不搞“多头执法”,推进大部门制改革,“一个部门管市场”。新组建的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将亮相,不再保留食药监局、工商局、质监局三个市级部门。
不再“看得见的管不着,管得着的看不见”,试水基层执法“一支队伍管全部”。
不再条块割据,启动京津冀通关一体化,探索“一个平台管全程”……
“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由重审批轻管理、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移,剪掉束缚发展的绳索,才能有效催生社会创新创业的动力。”市长黄兴国说。
权力真正放下去,市场才能真正活起来。3月1日至5月31日,天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3106户,同比增长69.8%。
天津,讲述着新的故事。